当前位置:大众健康网 > 生活百科> 复旦女博士癌症晚期,抗癌一年离世,她日记里的遗言,值得反思

复旦女博士癌症晚期,抗癌一年离世,她日记里的遗言,值得反思

发表时间:2025-06-22 10:39:05 来源: 

“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积的结果。”时间如烟火一现,如今,复旦大学女博士于娟已离世12年。

2011年,于娟的抗癌日志刷爆全网,令人感慨唏嘘。临终前,她留下了6万字的人生感悟,写下《为啥是我得癌症?》,让无数网友为之落泪。

当时,仍与乳腺癌病魔斗争的于娟,在抗癌日记中写道:“如果我去了,把骨灰带回山东,在那片我曾经试图搞能源林的曲阜山坡地里随便找个地方埋了,至少那里有虫鸣鸟叫、清溪绿树……”

在于娟去世后,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于娟的母亲舒平,在这12年间,独身一人在荒山中,扛撅拿掀,只做了两件事:种树和巡山。而她的坚持也终于将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挪威森林”。这片森林不仅是对女儿的纪念,也是母亲与女儿之间深刻情感的见证。

一、此生未完成,复旦女博士患癌离世

于娟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备受父母宠爱,过着殷实的生活。她天资聪颖,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此后又顺利进修研究生,出国深造。

回国后,于娟成为复旦大学的年轻讲师,同时也与恋人走进幸福的婚姻生活,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就在这爱情事业双丰收的阶段,命运却和于娟开了个玩笑。31岁的她,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更残忍的是,医生评估她的生存期只有一年半。

短暂的绝望悲痛之后,于娟在丈夫的陪伴下打起精神,开始了与病魔的抗争之路。为了延续微弱的生命,于娟忍受了持续不断的化疗和药物治疗。面对治疗的副作用,她毫不犹豫地将那一头乌黑的长发剪去,选择了光头造型。而当夜幕降临时,严重的呼吸困难侵袭,常常扰得于娟睡不好觉。病情加重时,全身浮肿让她连独立行走的能力也被剥夺,需要有人在身边时刻照顾。

然而,经历了一年多的抗癌斗争,2011年4月19日,于娟最终还是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之火。

二、日记里的遗言,引以为戒

在与病魔斗争的日子中,于娟坚持在博客上发布了70多篇日记,深入分析了自己为何会被癌症缠上。她在日记中写道:“虽然这对我来说可能没有太多意义,但对身边的人来说,却可能起到防患未然的作用。我不希望看到这种事情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重演。”

1. 吃喝无忌,嗜荤如命

于娟在日记里透露,自己吃东西讲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且食量惊人。那时,她每餐必定要有肉,否则就感觉少饭菜不香。而她的父亲又是国家特级厨师,这使她有了更多的机会品尝各种肉食,甚至包括孔雀、鲸鱼、五步蛇等稀奇古怪的野味。

于娟在外就餐时,经常会碰到父亲的徒弟,也会被带进后厨“猛塞”荤菜,几乎不怎么吃素。然而,这种长期暴饮暴食的习惯,却在悄悄地伤害着她的身体。

阜阳市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表示,长期食用高油高盐的的食品,容易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进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可能。

2. 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

不管是为了学习备考,还是无聊打发时间,于娟从未在晚上12点前入睡过。严重时候,她甚至通宵未眠,对她而言,凌晨1点入睡都算得上是早睡。

然而,我们都知道熬夜会对身体带来危害。从生物节律和内分泌角度来看,目前普遍认为,超过23点后睡就算熬夜。

长时间的熬夜会扰乱正常的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和调节,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系统受损,情绪波动增加,认知功能减退,甚至可能引发代谢紊乱和体重增加。此外,熬夜还会影响皮肤的修复和再生,加速衰老过程,增加患上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从而对整体健康造成长期威胁。

很多人认为,熬夜了,白天补觉补回来就是了,问题不大。但事实上,补觉虽然有一定的帮助,如缓解疲劳、恢复精神等,但并不能完全抵消熬夜对生理、心理已经造成的伤害,且短时间的补觉,不一定能够使身体立即得到修复。

所以,熬夜对身体的伤害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逆的。为了保护身体健康,我们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给予身体充分的休息。

3. 突击学习,透支身心

长期以来,于娟都被人戏称为“2W女”,因为她只在考试前两周才会认真学习。自我控制力薄弱的她常常等到考试临近时才想着“抱佛脚”。在这种时候,她会陷入疯狂的学习状态,有时一天竟然能坚持看书21小时,甚至连续两天半如此,然后匆忙赶去参加考试。

然而,这种长期高压状态对健康也是不利的。世卫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布的《首份关于长时间工作对生命和健康影响的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有74.5万人因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而死于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这提醒我们要重视过劳的危害。

长时间的过度工作会导致体力和精力透支,身体无法得到足够休息和恢复,可能引发疲劳、失眠、消化问题等。伤害若逐渐累计,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失调、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风险,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溢血等致命情况。因此,及时调整工作强度、注意休息调养十分重要。

4. 甲醛超标的生活环境

于娟曾在偶然的机会下,用甲醛测试仪为家里测试了空气水平,结果数值显示为0.87,属于严重超标的情况。而那些“罪魁祸首”竟是当初搬家时,丈夫不舍得扔掉,千里迢迢运回的旧家具。

200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甲醛认定为第1类致癌物质,认为其是鼻咽癌的重要引发因素。

研究表明,职业性接触甲醛的工人白血病和脑癌的风险增加,环境中高浓度的甲醛能导致DNA损伤,甚至影响修复过程,从而促使正常细胞突变为癌细胞。此外,甲醛也与儿童哮喘和孕妇健康风险紧密相关。可见,重视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甲醛暴露是极为重要的安全措施。

三、病急不可乱投医

除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健康风险外,于娟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也走过弯路,这些因素都与最后悲剧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于娟因为相信“神医”的“饥饿疗法”,离开医院,去到条件艰苦的黄山深处治疗癌症。根据偏方,于娟每天只能摄入少量葡萄和芋艿,还需要服用“杨神医”提供的毫无科学依据的“中药”。当于娟出现口吐白沫和咳血的情况时,“杨神医”却声称这是药物的效果,是在将癌细胞排出体外。

但事后,于娟才知道这些症状实际上是由于长时间的饥饿导致肠胃受损。这一痛苦经历加速了她身体的恶化,耽误了正规治疗,最终导致了她的去世。

而对这种“饥饿疗法”,江苏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冯继锋表示,“饥饿疗法”确实存在,但在做法上,这位“神医”却是大错特错。

肿瘤细胞需要持续的营养来生长,而这种营养主要依赖于血管供应。癌症治疗中的“饥饿疗法”实际上是通过切断肿瘤的血供,以阻止癌细胞的营养供应,如采用抗血管生成治疗,通过药物阻断肿瘤血管的形成,导致肿瘤逐渐缺血、缺乏营养而死亡。

而只吃芋艿和葡萄显然无法满足身体正常的营养需求,影响了正常细胞的功能。同时,肿瘤细胞依然会“抢夺”营养,导致体重减轻、消瘦等症状。强行让患者处于饥饿状态还会损害免疫系统,因为免疫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抗癌细胞。如果免疫系统受损,癌症可能更快地发展。

冯继锋强调,于娟的病情已经晚期,应该关注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并通过多学科治疗来延长生存期。错误的“饥饿疗法”延误了她的治疗,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面对癌症,正确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而不是盲目听信不科学的方法,“病急乱投医”。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咨询正规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医生建议。

于娟的离世令人深感惋惜,而很多癌症患者也如同她一样,在患癌之后,才明白好好爱惜身体的重要性。我们应引以为戒,预防大于治疗,及时改正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并在就医时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尽力将伤害降至最低。

 

参考资料:

[1]《于娟,妈妈为你种的这片“挪威森林”,今已亭亭如盖矣……》. 曲阜复生能源林.2022-03-13

[2]《甲醛何以致癌》. 南方周末. 2018-09-12

[3]《复旦女博士接受“神医”饥饿疗法病情恶化去世》.扬子晚报.2012-08-28


大众健康网 版权所有 @ 2022-2032 客服QQ:183929907

电脑版请访问:http://www.dzjk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