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振荡通过大规模脑网络的动态协调、特定脑区的活动模式以及与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乙酰胆碱、血清素)的复杂相互作用来调控认知功能。它们在特定认知过程(如工作记忆、决策制定、注意力调控、任务切换)中表现出特征性的活动模式,其异常与多种神障碍的认知缺陷密切相关,并为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前景。
1、θ波和α波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低频振荡,特别是θ波(4-8 Hz)和α波(8-13 Hz),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节律性的脑电活动并非随机噪声,而是大脑信息处理和认知控制的基础。它们通过协调不同脑区之间的活动,影响信息编码、维持、提取以及认知状态的转换,从而在认知稳定性和认知灵活性**之间取得平衡。认知稳定性指的是在干扰存在的情况下维持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而认知灵活性则是指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行为策略的能力。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能力对于适应性行为至关重要,而θ波和α波被认为是实现这种平衡的关键神经机制。研究表明,这些振荡的频率、振幅和相位同步性与特定的认知功能紧密相关,并且它们的异常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有关。
1.1 θ波与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
θ波,主要在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等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脑区观察到,在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认知灵活性,即个体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需求调整思维和行为的能力,与θ波活动密切相关。例如,在任务切换范式中,θ波功率的增加和相位同步性的增强通常与成功切换到新任务集相关联。这表明θ振荡可能通过促进旧任务集的抑制和新任务集的激活来支持认知灵活性。此外,θ波与工作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紧密相连。在工作记忆任务中,θ波同步性的增强,特别是在海马体-前额叶皮层回路中,被认为是信息成功编码和维持的神经标志。具体而言,θ相位编码理论认为,神经元群体的放电时间相对于θ波的相位被精确调控,从而允许不同信息项在θ周期的不同相位上进行编码和检索,这为工作记忆中信息的组织和操作提供了时间框架。例如,研究发现,当个体需要在工作记忆中保持和操作信息时,前额叶皮层的θ活动会显著增强,并且这种增强与更好的任务表现相关 。一项针对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研究发现,在刺激呈现期,后部θ网络的活性显著增强,这提示θ波在信息编码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
1.2 α波与认知稳定性和注意力调控
α波,在顶叶和枕叶等感觉皮层区域最为显著,传统上被认为与大脑的“空闲”状态或抑制无关信息处理有关。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α波在认知稳定性和注意力调控中也扮演着积极角色。认知稳定性要求个体能够抵抗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上。α振荡被认为通过抑制任务无关脑区的活动或抑制干扰刺激的处理来实现这一点,从而促进认知稳定性 。例如,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中,与任务无关的视觉皮层区域的α功率会增加,这被解释为一种主动抑制机制,以防止分心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此外,α波的相位同步性也被认为在协调大规模脑网络活动以维持稳定的认知状态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中,顶叶区域的α活动与工作记忆内容的维持有关,并且这种活动的稳定性与抵抗干扰的能力相关 。在一项关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记忆信息的延迟保持期,背侧α网络的活性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α波在信息维持和防止干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项研究指出,默认模式网络(DMN)中的α波段相位同步性被认为支持了注意力、执行和情境过程等潜在分布式但相互连接区域之间的信息整合。
2、认知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神经机制
认知稳定性和灵活性是高级认知功能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依赖于复杂且动态的神经机制。这些机制涉及特定脑区的活动、大规模脑网络之间的协调以及神经递质系统的精细调控。低频振荡,特别是θ波和α波,在这些神经机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不仅反映了大脑的活动状态,还主动参与调控信息流和认知状态的转换。理解这些神经机制对于揭示认知控制的本质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至关重要。
2.1 大规模脑网络的动态协调
认知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实现依赖于大规模脑网络之间的动态协调。这些网络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任务需求和行为目标进行灵活的重组和互动。低频振荡,特别是θ波和α波,被认为是介导这种动态协调的关键机制。例如,一项重要的研究发现,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中,大脑利用θ(4-8 Hz)和α(8-14 Hz)频段的振荡网络作为认知状态的“开关系统”。该研究通过脑磁图(MEG)技术,结合83名受试者的人类连接组计划(HCP)数据集和4名受试者的重复测量数据,识别出四个关键的功能网络:后部θ网络、后部α网络、背侧θ网络和背侧α网络 。这些网络在认知任务中表现出不同的主导状态。具体而言,研究观察到一种“维持状态”,由背侧α网络主导,以及一种“编码状态”,由后部θ网络主导。这两种状态之间的优化转换频率(大约每秒9次)与更好的认知表现显著相关 。这表明,大脑通过精确调控这些大规模振荡网络之间的切换来平衡信息编码的灵活性和记忆维持的稳定性。这种动态协调机制确保了大脑能够根据当前任务需求,在快速处理新信息(灵活性)和稳定保持已有信息(稳定性)之间进行高效切换。此外,默认模式网络(DMN)和额顶网络(FPN)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体现了大规模脑网络的动态协调。DMN在低频段(如θ和α波)表现出相位同步,促进内部导向的认知操作,而FPN在高频段(如γ波)的相位耦合则支持外向认知和认知灵活性。这两个网络之间还存在跨频率耦合,即DMN的低频相位调制FPN的高频振幅,这种机制可能促进了默认模式和控制模式操作之间的动态关联,以支持复杂的认知处理 。
2.2 特定脑区活动模式
特定脑区的活动模式对于实现认知稳定性和灵活性至关重要。前额叶皮层(PFC)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参与工作记忆、决策制定、注意力调控和任务切换等多种高级认知功能。PFC的活动模式,特别是其神经元的持续性放电,被认为是维持目标信息和抵抗干扰的基础,从而支持认知稳定性。同时,PFC也参与评估环境变化和发起行为调整,从而支持认知灵活性。例如,在任务切换范式中,PFC的特定子区域(如背外侧PFC)的活动与任务规则的重新配置和抑制先前任务集相关。研究表明,PFC中的多巴胺受体刺激可以通过增加抵抗干扰的能力来促进认知稳定性。相反,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受体刺激则通过允许新的相关表征的更新来提高认知灵活性。在工作记忆任务中,前额叶皮层的θ波活动与信息的保持和回忆密切相关,并且其活跃程度和信息交流明显高于其他脑区,如中叶和顶叶皮质 。此外,海马体作为学习和记忆的关键脑区,其θ节律活动与信息的编码和提取密切相关,支持认知灵活性。例如,海马CA3区的θ节律与γ节律低频段的交叉频率耦合会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而增强,并与学习任务的准确率呈正相关 。感觉皮层(如视觉皮层)的α节律活动则通过抑制无关信息处理来支持认知稳定性。例如,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中,视觉皮层的α功率增加,这有助于过滤掉分散注意力的视觉输入。
2.3 与神经递质系统的相互作用
低频振荡与神经递质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认知稳定性和灵活性。多巴胺(DA)和乙酰胆碱(ACh)是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两种神经递质。多巴胺系统,特别是中脑-皮层-边缘多巴胺通路,在认知灵活性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多巴胺水平的适度增加可以促进认知灵活性,例如在逆转学习和任务切换中改善表现 。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释放于伏隔核中的多巴胺能够调节来自前额叶皮层的信号,对于促进大脑切换策略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提示多巴胺系统失调导致认知灵活性受损,例如在帕金森病和强迫症等疾病中观察到的情况。另一方面,乙酰胆碱系统与认知稳定性和信息整合密切相关。乙酰胆碱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基底前脑,并广泛投射至皮层和海马,调控学习、记忆和注意力 。研究表明,乙酰胆碱水平的升高可以增强感觉信息的处理,并促进工作记忆的维持,从而支持认知稳定性。例如,在帕金森病中,除了多巴胺能系统的退化,胆碱能系统的功能障碍也与认知损害,特别是注意力、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损害相关。此外,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例如,在纹状体中,乙酰胆碱能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可以调节多巴胺的释放,影响运动控制和认知功能 。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在纹状体中,乙酰胆碱释放神经元会诱导远端多巴胺轴突的动作电位发射,从而控制多巴胺的释放,并影响运动。这种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之间的平衡对于正常的认知功能至关重要,失衡则可能导致认知障碍。例如,在帕金森病中,多巴胺的耗竭导致与乙酰胆碱的失衡,不仅影响运动功能,也影响认知功能。
血清素(5-HT)系统同样对认知功能,特别是与情绪调节、决策制定和认知灵活性相关的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血清素能系统通过其广泛的投射影响多个脑区的活动,并调节不同频段的神经振荡。例如,血清素能药物可以影响前额叶皮层快放电中间神经元对γ频率输入的响应,进而调节局部神经环路的兴奋性和信息整合 。在决策制定过程中,血清素水平与个体对不确定性的追踪有关,其整体水平会随着个体确信程度的上升而回落,这表明血清素可能在评估决策风险和调整行为策略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认知灵活性 。此外,血清素能系统在逆转学习中也扮演着调节角色,这对于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更新行为模式至关重要,是认知灵活性的核心体现 。血清素还能调节皮层网络活动,影响α波和γ波等与注意力、记忆和学习相关的振荡活动 。例如,在清醒状态下,皮层α波和γ波与注意力调节、记忆巩固和学习过程密切相关,而血清素能系统的功能异常与多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中观察到的振荡活动异常和认知障碍有关。
3、特定认知过程中的低频振荡活动
低频振荡,特别是θ波和α波,在多种特定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精细的调控作用。这些振荡活动并非全局一致,而是在特定的脑区和特定的时间窗口内表现出动态变化,以支持复杂的信息处理和行为控制。通过研究这些振荡在不同认知任务中的活动模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功能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促进认知稳定性和灵活性。
3.1 工作记忆编码与提取
工作记忆是一种核心认知功能,它允许我们在短时间内保持和操作信息,以指导后续的行为。低频振荡在工作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θ振荡(4-8 Hz)通常与工作记忆的成功编码和提取相关联。研究表明,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之间的θ同步性增强是信息成功编码到工作记忆中的神经标志。这种跨脑区的相位同步被认为促进了信息在这些关键脑区之间的传递和整合。例如,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中,当新信息呈现时,后部脑区(如枕叶和顶叶)的θ活动会增强,这反映了对视觉信息的初始编码 。随后,前额叶皮层的θ活动也参与进来,与后部脑区协同工作,将信息维持在活跃状态。α振荡(8-13 Hz)在工作记忆中则更多地与抑制无关信息和维持当前任务集相关,从而支持工作记忆的稳定性。例如,在需要忽略分心刺激的工作记忆任务中,与分心刺激相关的视觉皮层的α功率会增加,这被认为是一种主动抑制机制,以防止分心信息干扰工作记忆内容的保持。一项利用脑磁图(MEG)技术的研究发现,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vsWM)任务的刺激呈现期,即信息编码阶段,后部θ网络(涉及枕叶/后顶叶)的活性显著增强,占据了约71%的主导地位。相反,在信息保持的延迟期,背侧α网络(涉及顶叶/后额叶)的活性则占据主导,达到了约68% 。
乙酰胆碱能系统在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通过调节内嗅皮层和海马体的活动来影响信息的编码和维持。内嗅皮层神经元的持续性放电被认为是工作记忆中信息主动维持的一种细胞机制,而这种持续性放电受到乙酰胆碱的调控。乙酰胆碱通过激活内嗅皮层神经元上的毒蕈碱型受体,进而激活一种钙敏感的非特异性阳离子电流(ICAN),使得神经元在短暂的刺激输入后仍能维持持续的放电活动 。这种由乙酰胆碱介导的“门控”机制,允许相关信息被选择性地维持在工作记忆中,即使在存在干扰刺激的情况下。研究表明,给予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会损害工作记忆任务的表现**,尤其是在需要抵抗干扰的任务中,这进一步支持了乙酰胆碱在工作记忆中的重要性 。此外,乙酰胆碱还能通过调节θ振荡来影响工作记忆。海马θ振荡与工作记忆的编码和检索过程紧密相关,乙酰胆碱能输入对海马θ节律的产生和调节至关重要。
血清素能系统也对工作记忆等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尽管其具体机制可能更为复杂且与乙酰胆碱能系统有所不同。血清素能神经递质广泛投射到前额叶皮层、海马等与工作记忆相关的脑区,并通过多种受体亚型发挥作用。研究表明,血清素能系统参与调节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兴奋性和网络振荡,例如影响快放电中间神经元对γ频率输入的响应,这可能间接影响工作记忆的精度和容量 。一些研究提示,血清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工作记忆表现相关,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提高血清素能活性可能对工作记忆有益,但过量或不足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显示出一种“倒U型”关系。此外,血清素能系统与多巴胺能系统在工作记忆和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中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决策任务中,血清素负责追踪不确定性,而多巴胺则与预测行为有关 。这种协同作用也可能延伸到工作记忆过程中,影响信息的评估和选择。
3.2 决策制定过程
决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对可用信息的评估、潜在结果的预测以及最终行为选择。低频振荡,特别是θ波和α波,以及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和血清素,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表明,在决策任务中,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活动会表现出特定的振荡模式,这些模式与决策的不同阶段(如选项评估、冲突监控、结果预期和反馈处理)相关联。例如,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等脑区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θ波和α波活动,这些活动被认为反映了认知控制、注意力分配和信息整合的过程。一项研究通过记录帕金森病患者在进行决策任务时大脑中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动态变化,揭示了这两种神经递质在决策中的不同作用:血清素主要负责追踪不确定性,其水平随个体确信程度的上升而下降;而多巴胺水平则与预测行为相关,多在决策行使前出现上升。这表明,血清素可能参与评估决策环境的风险和模糊性,从而影响个体在决策中的谨慎程度和认知灵活性。
低频振荡,特别是θ波,在决策相关的学习和信息更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马θ振荡与联想学习和情景记忆的编码密切相关,这些过程是形成决策基础的关键。当个体面临新的决策情境或需要根据反馈调整决策策略时,θ波活动通常会增强,这可能反映了大脑正在积极地编码新信息并更新现有的认知模型。例如,在需要逆转学习的任务中,当先前奖励的刺激不再被奖励时,个体需要抑制先前的反应模式并学习新的刺激-结果关联,这一过程伴随着显著的θ波活动。血清素能系统在逆转学习中具有调节作用,影响个体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 。此外,α波在决策过程中可能与注意力调控和无关信息的抑制有关。在需要集中注意力评估特定选项或忽略干扰信息时,α波活动可能会在相关脑区增强,以促进对决策相关信息的优先处理。神经递质系统,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也参与调节决策过程中的注意力和警觉性,从而影响α波的活动模式。
神经递质系统与低频振荡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决策行为。多巴胺和血清素不仅各自对决策产生影响,它们之间还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一项研究通过记录帕金森病患者在进行“最后通牒”游戏时的神经递质变化,发现多巴胺和血清素在影响人类社会行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多巴胺似乎持续追踪当前报价与先前报价的比较结果,而血清素则更关注当前报价的具体价值。这种分工与合作使得大脑能够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价值评估和决策。低频振荡可能为这些神经递质的效应提供了时间窗口和神经同步基础。例如,θ波振荡可能协调不同脑区之间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传递,而多巴胺和血清素的释放模式可能与这些振荡周期相耦合,从而优化决策过程。理解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决策制定的神经机制以及开发干预决策缺陷(如成瘾、冲动行为)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3.3 注意力调控
注意力调控是认知功能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选择性地关注环境中的相关信息,同时忽略无关信息,这对于认知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都至关重要。低频振荡,特别是α波(8-12 Hz),在注意力调控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研究表明,α波的活动与注意力的分配和抑制过程密切相关。通常认为,α波的功率增加反映了对无关信息的抑制或对当前未关注脑区的功能抑制,从而将有限的认知资源导向任务相关的信息处理 。例如,在视觉注意力任务中,当个体需要忽略视野某一侧的干扰刺激时,对侧视觉皮层的α波活动会增强。这种α波介导的抑制机制有助于维持认知的稳定性,防止注意力被无关刺激分散。同时,α波的动态调节也支持认知的灵活性,允许注意力根据任务需求在不同刺激或脑区之间快速切换。乙酰胆碱能系统在调节注意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乙酰胆碱能神经元从基底前脑向皮层广泛投射,调节皮层的兴奋性和可塑性,从而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和维持。研究表明,乙酰胆碱水平的改变会影响个体的注意力表现,例如,抗胆碱能药物会损害持续性注意力和选择性注意力。
θ波(4-8 Hz)在注意力调控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与预期、警觉性和工作记忆相关的注意力过程中。海马θ振荡与探索行为和空间注意力的定向有关,可能反映了大脑在环境中主动搜寻相关信息的过程。前额叶皮层的θ波活动也与认知控制和冲突监控相关,这些过程对于维持注意力在目标导向行为中至关重要。例如,在执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任务时,前额叶-顶叶网络的θ波同步性可能会增强,以协调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处理,并抑制习惯性反应。血清素能系统对注意力调控也有影响。血清素能神经元从中缝核向广泛脑区投射,调节情绪、焦虑和冲动性,这些因素都会间接影响注意力。一些研究表明,血清素能功能障碍与儿童注意力问题有关。血清素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神经振荡的同步性来影响注意力网络的功能。例如,血清素能药物可以影响前额叶皮层快放电中间神经元对γ频率输入的响应,这可能改变局部神经环路的兴奋-抑制平衡,进而影响注意力相关的信息处理 。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常伴有注意力缺陷,脑电图(EEG)研究显示PD伴轻度认知障碍(PD-MCI)患者可出现额区的θ波活动增加及颞区α波活动减少等表现 。一项针对电子纹身(e-tattoo)实时监测脑力负荷的研究发现,通过分析θ/δ波(反映认知负荷)和α/β波(反映疲劳状态)可以区分不同的心理负荷水平,其中随着任务难度提升,θ波振幅增加,α波降低。
3.4 任务切换与认知控制
任务切换是认知灵活性的核心体现,它要求个体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或内部目标,在不同任务或心理定势之间进行转换。这一过程依赖于高效的认知控制,以抑制先前的任务集,激活新的任务集,并监控执行过程。低频振荡,特别是θ波和α波,在任务切换和认知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在任务切换过程中,前额叶皮层和前扣带回等与认知控制相关的脑区会表现出显著的θ波活动增强。这种θ波活动的增强被认为反映了冲突监控、任务集重构和认知资源的重新配置。例如,在经典的线索-目标切换任务中,当线索指示需要切换到另一个任务时,前额叶皮层的θ波功率会增加,并且不同脑区之间的θ波相位同步性也会增强,这可能促进了与新任务相关的神经表征的激活和与旧任务相关的表征的抑制。α波在任务切换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抑制无关信息和清除先前任务集的残留影响方面。在任务切换的间隙或准备期,α波活动在某些脑区的增强可能有助于抑制先前任务的干扰,为即将到来的新任务做好准备。
神经递质系统,特别是多巴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在任务切换和认知控制中起着核心的调节作用。前额叶皮层是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重要靶区,这些神经递质通过调节前额叶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影响工作记忆、注意力以及认知灵活性。研究表明,多巴胺D1受体和D2受体的平衡对于前额叶皮层依赖的认知控制功能至关重要。多巴胺水平的异常(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认知控制障碍,表现为任务切换能力下降、抑制控制减弱等。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则通过蓝斑核向广泛脑区投射,调节警觉性、唤醒度和注意力,这些状态因素直接影响认知控制的效率。例如,适度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可以优化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增强信号检测和任务表现,而过高或过低的去甲肾上腺素活性则可能损害认知控制。血清素能系统也参与调节认知灵活性。研究表明,血清素和纹状体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在逆转学习中具有调节作用,而逆转学习与任务切换共享一些共同的神经机制 。血清素可能通过影响对奖赏和惩罚的敏感性,以及调节冲动性,来间接影响个体在任务切换中的表现。一项研究通过脑磁图(MEG)技术探究了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中低频振荡网络如何调控认知稳定性与灵活性,发现背侧α网络主导的“维持状态”与后部θ网络主导的“编码状态”的优化转换频率与认知表现显著相关。虽然该研究主要关注工作记忆,但其揭示的θ波和α波网络在认知状态转换中的作用机制,也可能适用于任务切换过程。
4、应用前景与未来方向
对低频振荡(θ波和α波)与认知稳定性及灵活性之间神经关联的深入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大脑高级功能的理解,也为多个应用领域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机遇。
低频振荡(θ波和α波)作为反映认知状态的重要神经电生理指标,在脑机接口(BCI)技术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BCI系统旨在通过解码大脑活动来实现对外部设备或计算机的直接控制,或用于神经反馈训练以改善认知功能。研究表明,θ波和α波的活动与工作记忆、注意力、认知负荷等多种认知过程密切相关,这为BCI提供了丰富的控制信号源。例如,一项研究开发了无线脑电采集设备,通过同步采集脑电图(EEG)和眼电图,重点分析θ/δ波(反映认知负荷)和α/β波(反映疲劳状态),成功实现了对心理负荷的实时监测,准确率高达89% 。
此外,对θ-γ交叉频率耦合(CFC)等更复杂振荡模式的研究,也为BCI提供了新的解码思路。例如,海马CA3区θ-γ CFC的强度与大鼠学习任务的准确率呈正相关,提示这种耦合模式可以作为学习记忆能力的有效指标,并可能用于开发基于神经反馈的认知增强BCI系统 。认知训练系统就可以利用脑电波(如β/θ波比例)监测结合AI分析,动态调整任务难度,形成“练习-反馈-优化”的强化循环,以改善注意力问题儿童的注意力维持和抑制控制 。
5、总结总之,低频振荡(θ与α波)在认知稳定性和灵活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与大规模脑网络、特定脑区及神经递质系统的复杂交互,为认知调控提供了神经基础。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其在不同认知过程中的动态机制,并推动其在脑机接口、神经调控等领域的应用,为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与干预提供新思路,助力人类更好地理解和优化大脑的认知功能。
2025-08-08
2025-08-07
2025-08-04
2025-08-04
2025-08-04
2025-08-02
2025-08-01
2025-08-01
2025-07-30
2025-07-26
2025-08-11
2025-08-08
2025-08-07
2025-08-04
2025-08-04
2025-08-04
2025-08-02
2025-08-01
2025-08-01
2025-07-30
大众健康网 版权所有 @ 2022-2032 客服QQ:183929907
电脑版请访问:http://www.dzjkw.net